产业类别
5G/移动通信,物联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软件,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电子商务,新材料,化工产业,生态修复,节能环保,新能源与节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机器人,高端装备,海洋产业,航空航天,金融业,交通/物流/供应链,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设计,建筑业,产业园,农业,科技中介,传统服务业,科研单位,军工业,贸易,其他,传统实业
申报条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应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工作。
(一)专业技术人才
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5年来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推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必须具有高级职称),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省内该学科的带头人或骨干;或者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较高科学价值,得到省内同行专家认可,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2.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自主创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或者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较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较高,多次成功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者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业绩为省内同行所认可。
4.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5.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突出,对全省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较大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6.在宣传文化领域,成绩突出,对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突出贡献,是省内本领域的带头人或骨干。
7.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教练执训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国内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和教练执训领域中,能力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为省内同行所认可。
8.在其他行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二)高技能人才
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技艺精湛,贡献突出,原则上应具有技师以上(国家二级)职业资格(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必须具有高级技师)或职业技能等级,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省“双千计划”人选(含“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赣鄱工匠、江西省能工巧匠)、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首席技师、国家及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称号,业绩突出,影响广泛。
2.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上有重大贡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等。
3.在本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或有重大技术革新,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并为同行业公认。
4.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或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绝招绝技,在省内同类职业(工种)中产生重要影响。
6.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或关键性操作技术问题。
7.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名次,为我省争得荣誉。
8.在培养技能人才和传授技艺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省内、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申报材料
(一)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选拔程序和主要做法,推荐人选及排名顺序,公示情况,其他有关需要说明的事项等,注明联系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并附《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荐人选情况一览表》(盖章,WORD格式版发送至gzsrsjzjk@163.com),综合报告须以政府或单位党委(或党组)名义行文。
(二)个人申报资料。确定为推荐人选的申报人员登录省人社厅专家管理系统,填报《江西省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此表省人社厅还在作微调,待调整后会上传至市人社局官网“下载中心”栏目,可供下载填写)。申请表中重要内容应提供辅助证明材料包括:推荐人选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及现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复印件,获奖证书及获基金资助证明复印件,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代表论文的刊物封面、版权页、目录页、内容等复印件以及代表著作的封面、版权页、目录页复印件,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经济效益等材料复印件,年利税财务证明复印件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成果和贡献为近5年取得的)。另外,根据申请表的内容填写报送《江西省202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业绩材料汇总表》(见附件2,一式10份,此表可在市人社局官网“下载中心”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