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类别
大数据,5G/移动通信,物联网,电子信息,化工产业,互联网,航空航天,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机器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科研单位,贸易,交通/物流/供应链,金融业,传统服务业,农业,文化创意设计,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军工业,电子商务,科技中介,传统实业,电子竞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汽车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产业园,软件,集成电路,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
扶持标准
(一)柔性引进的院士专家,经考核,工作成效明显的,一次性给予最高10万元工作和生活补贴。此项补贴面向全市,由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承担。
(二)柔性引进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挂职的首席专家、特聘专家,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根据引才单位实际聘用期,一般连续补贴2年。市属机关事业单位柔性引进的挂职专家补贴经费由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额承担,县市区柔性引进的挂职专家补贴经费由县市区财政全额承担。
(三)企业柔性引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技术研发、课题攻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按企业所付报酬的30%给予用人单位最高20万元补助(柔性引进同一专家最多补贴3年,合计补助不超过30万元),同一单位每年最高补助50万元。此项补贴原则上以市本级(含中央、省属企业)及市辖各区企业为主,适当兼顾县市重点企业柔性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补贴资金由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