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列表 > 专家详细
杨教授
教授 浙江大学
研究领域:半导体发光技术 浙江杭州市
预约对接
服务内容 科研能力 专家简介
  • 担任企业技术顾问

    以长期或者事件性的方式受聘企业,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一系列的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对接服务、项目对接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品推广服务等。

    预约对接
  • 担任重大项目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企业或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调研、策划和实施,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预约对接
  • 担任地方产业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或市场咨询调研,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预约对接
  • 担任城市科技创新顾问

    作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代表、权威专家,参与地方政府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咨询调研,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预约对接
    服务内容 科研能力 专家简介
    科研能力画像: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半导体发光技术

    研究方向:

    半导体材料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08
    硫化铟 快速热处理 超声喷雾法
    2015
    太阳能级 多晶硅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无线电电子学:122 电力工业:73 材料科学:32 物理学:29 化学:21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16 无机化工:16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5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3 自动化技术:2 轻工业手工业:1 矿业工程:1 生物学:1 一般化学工业:1 机械工业:1
    总数: 279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9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4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3
    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2
    南开大学光电子研究所 2
    浙江理工大学物理系 2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2
    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
    蚌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2
    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公司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红外国家实验室 1
    绍兴文理学院物理系 1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1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1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
    浙江理工大学物理系浙江省光场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增材制造学院 1
    清华大学化学系 1
    杭州乾晶半导体有限公司 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1
    波兰科学院电子技术研究所 1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
    宁波晶元太阳能有限公司 1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1
    上海殷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
    杭州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1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盘管事业部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
    杭州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 1
    东京113-8656 1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纳米材料实验室 1
    浙江精工太阳能有限公司 1
    浙江海洋学院 1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 1
    复旦大学物理系 1
    香港九龙清水湾 1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1
    江苏润弛太阳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
    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纳米电子光学材料实验室 1
    物质材料研究所纳米实验室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超声喷雾法制备In2S3薄膜及后续快速热处理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超声喷雾法制备In2S3薄膜及后续快速热处理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国家973计划
    用三点弯方法研究微氮硅单晶机械强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用三点弯方法研究微氮硅单晶机械强度 &amp
    利用HWCVD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多晶硅薄膜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1. 1998年,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2. 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 2005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 2006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5. 2006年,浙江省“十大时代先锋”6. 2006年,浙江省高校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首届)7. 2007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973)首席科学家8.  2009年,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9.  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成就奖10. 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 2011年,浙江省特级专家12. 2012年,国际“PVSEC Award”奖13. 2012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4. 2015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5. 2016年,浙江省劳动模范16. 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7.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 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 技术成果
    • 专利

    石英砂的提纯技术现状及挑战

    晶体硅中热辅助光致衰减(LeTID)缺陷

    全固态柔性硅-空气电池的制备和性能

    氧化铝增强的PdSe2/Si异质结光电探测器

    线锯切片技术及其在碳化硅晶圆加工中的应用

    4H(6H)-SiC表面重构的STM/STS研究

    磨料形貌及分散介质对4H碳化硅晶片研磨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半导体纳米晶体的神经突触器件(英文)

    基于能量传递的掺铒氧化硅薄膜电致发光

    醋酸铜辅助催化刻蚀制备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绒面

    4H碳化硅单晶中的位错

    半导体碳化硅湿法腐蚀工艺研究

    外延硅片表面时间雾的形成及其机理

    基于碳化硅衬底的宽禁带半导体外延

    直拉硅单晶的机械强度:锗和氮共掺杂的效应

    碳化硅单晶衬底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溶液法制备NiO纳米晶形貌和尺寸的调控

    光电神经突触器件研究进展

    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表面减反射绒面的制备

    直拉硅单晶的杂质工程:微量掺锗的效应

    硅基掺铒二氧化钛薄膜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共掺镱的增强发光作用

    硅纳米晶体的制备、性质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热处理温度及掺硼对富硅氧化硅发光的影响

    碳杂质对直拉硅单晶中氮氧复合体浅热施主形成的影响

    基于硼掺杂硅量子点和石墨烯的宽光谱光探测器

    自聚集富勒烯界面层制备高效、低温和紫外光照稳定的钙钛矿电池

    硅基光电子发光材料与器件

    硅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界面调控研究进展

    利用Al2O3界面层改善全无机的硅量子点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性能

    基于混合表面改性的硅量子点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基于掺硼硅量子点的类神经突触光电器件

    氩等离子体处理增强TiO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

    掺铒氧化硅薄膜中硅酸铒的相变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硅基TiO2:Er薄膜器件电致发光的影响

    等离激元调控硅量子点发光及能量传递

    石墨烯-晶体硅光伏器件的研究进展

    溶液法制备基于硅量子点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掺硼p型晶硅太阳电池LID恢复研究

    硅基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缺陷及其性能的研究

    硅基薄膜多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制备技术及其效率优化的研究

    掺硼富硅氧化硅强白光发光机理

    TiO2:(Y,Er)薄膜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Y共掺增强Er3+离子发光

    基于Tb4O7薄膜的硅基LED的绿色电致发光:热载流子碰撞Tb3+离子

    基于多孔硅制备的硅酸铒的光致发光研究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纳米银颗粒增强拉曼散射在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上的应用

    应力预释放对单晶硅片的压痕位错滑移的影响

    硅基光源的研究进展

    n型补偿直拉单晶硅的电子迁移率

    快速热氧化制备超薄二氧化硅层及其钝化效果

    TiO2薄膜的硼掺杂对TiO2/p+-Si异质结器件电致发光的增强

    基于柔性玻璃衬底ZnO∶B薄膜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掺杂剂对重掺n型直拉硅片的氧化诱生层错生长的影响

    掺铟铸造高效多晶硅及其太阳电池

    背位核-卫星状银颗粒增强硅薄层光吸收研究

    非晶硅锗薄膜与太阳能电池研究

    SnO2/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利用TiO2盖层提高发光强度

    扩硼硅pn结二极管室温近红外电致发光性能

    太阳能电池高纯多晶硅产业产排污分析

    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ZnO薄膜的低阈值电抽运紫外随机激射

    单分散氧化铟锡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增强表面拉曼性能的研究

    银颗粒镶嵌钠钙玻璃的荧光淬灭

    单晶硅片中的位错在快速热处理过程中的滑移

    硅含量对SiOx薄膜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NiSix/Si/Ge核壳纳米棒阵列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第22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会议

    α-Si:H/SiNx叠层薄膜对晶体硅太阳电池的钝化

    背位核-卫星状银颗粒背位增强硅薄层光吸收研究

    《半导体材料》课程改革

    直拉法生长的硼磷补偿硅单晶体表征及其制备成太阳电池的性能研究

    NiSix/Ge核壳纳米线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基于银掺杂钠钙玻璃的荧光染料自发辐射增强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掺锡硅单晶中氧沉淀的行为

    铸造单晶硅的生长和缺陷研究

    铸造准单晶硅的生长及其太阳电池的性能研究

    培养半导体材料创新人才:基于研究的教学

    硅纳米颗粒薄膜对硅太阳电池的减反射作用分析

    多孔NiO纳米棒:可牺牲模板法制备及其磁性(英文)

    背电极花样对单晶硅太阳电池机械性能的影响

    铜杂质在太阳电池用多晶硅中的沉淀及吸杂行为(英文)

    利用水溶性模板合成ZnS:Mn2+纳米管

    溅射的Ti薄膜热氧化形成的TiO2薄膜与p+-Si形成的异质结的电致发光

    多晶硅中金属杂质的行为

    密排银颗粒薄膜的制备及其SERS应用

    基于银掺杂钠钙玻璃的荧光染料自发辐射增强

    一步电沉积法制备铜铟硫薄膜的研究

    表面损伤对单晶硅太阳电池制绒的影响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Ni2Si纳米线阵列(英文)

    硅晶体中氧、碳的研究进展

    硅基Zn2SiO4:ZnO薄膜的电致发光

    N2O等离子体处理对富硅氮化硅薄膜发光的影响

    SiNx:Tb3+薄膜中Tb3+与银表面等离激元耦合

    Si80笼状分子的结构研究

    Si82笼状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烧结工艺对薄片单晶硅太阳电池弯曲的影响

    硅中缺陷对Cu杂质的吸杂

    籽晶辅助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ZnO纳米棒阵列

    氧沉淀对直拉硅单晶硬度的影响

    微孔功能晶体材料的主客体组装原理及光子功能调控机制

    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技术及其应用

    直拉硅单晶的重掺磷生长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机理

    大直径直拉硅单晶缺陷工程的基础研究

    重掺磷直拉硅单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掺氮直拉硅单晶缺陷与性能的研究

    锌超掺杂硅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红外探测器上的应用

    一种高纯石英砂的高温循环处理和制备工艺

    一种高效稳定的二端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及制备方法

    一种金属氧化物膜及高性能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一种含硼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提拉法的漂浮物去除装置提取杆

    一种纯无机铅卤钙钛矿吸收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二维材料生长设备

    高纯石英砂的超声波震荡-电吸附清洗方法和提纯工艺

    透明材料表面自清洁减反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纳米氧化铝磨粒、制备方法、应用和含该磨粒的碳化硅抛光液

    一种碳化硅籽晶扩径的拼接结构、制作方法及碳化硅晶体

    一种碳化硅晶片化学机械抛光装置

    一种多功能的硅基光电神经突触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宽禁带半导体亚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检测方法、装置

    一种辐照晶圆的辅助装置

    一种掺铒氧化镓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全光谱稳定性的界面工程方法

    一种抑制多晶硅太阳电池在高温下光致衰减的方法

    一种利用修饰剂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方法

    一种单晶籽晶夹持结构

    一种溴无机盐钙钛矿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顶发射硅基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基于钙钛矿量子点的X射线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硅酸铒晶体和硅纳米晶共镶嵌二氧化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基于颗粒间能量传递实现敏化发光的铒硅酸盐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长发光寿命硅酸铒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石墨-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具有零能耗的光电神经突触器件及制备方法

    共含锗和氮杂质的单晶硅片、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硅片的集成电路

    一种硅基铒掺杂镓酸锌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利用PEALD在硅衬底上生长石墨烯的方法

    一种高成品率铸造单晶硅生长方法和热场结构

    一种无辅助层的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全光谱光稳定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石墨烯原位生长的硅片表面处理方法

    硅基Ⅲ-Ⅴ族半导体异质纳米柱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

    一种中间相碳微球/纳米级硅复合球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种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多孔硅粉的制备方法、多孔硅粉以及其应用

    基于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晶体管型神经突触器件及制备方法

    一种增强硅基铒掺杂ZnO薄膜电致发光的器件及制备方法

    一种设置Σ3孪晶界制备双晶向多晶硅铸锭的方法

    一种双晶向多晶硅铸锭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氧化硅-硅界面态密度和俘获界面的测试方法

    一种使用氧化铝薄膜作为阻挡层的准单晶硅铸锭用坩埚

    一种使用二氧化硅薄膜作为阻挡层的准单晶硅铸锭用坩埚

    一种使用氮化硅薄膜作为阻挡层的准单晶硅铸锭用坩埚

    一种半导体-绝缘体界面态密度和俘获截面的测试方法

    一种半导体间界面态密度和俘获截面的测试方法

    一种金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LSPR辅助可兼顾不同量子点能量传递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金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热注入法制备氧化镍掺锂纳米晶和氧化镍薄膜的方法

    一种低成本快速制备铜纳米线的方法

    一种低成本快速制备铜纳米线的方法

    一种玻璃表面多孔结构的制备方法

    一种玻璃表面多孔结构的制备方法

    低表面反射率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绒面的制备方法

    一种金刚线切割多晶硅太阳电池绒面的制备方法

    一种硅片的高温压载装置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Er、Zr共掺杂TiO2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铒、氟共掺杂ZnO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

    一种<100>晶向小晶粒铸造多晶硅的制备方法

    一种枝状的铜钯纳米晶合金的制备方法及其产物

    一种方形钯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立方体铂钌核壳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及其产物

    一种对贵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相转移的方法

    一种铑铂合金纳米花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Pd@Pt薄层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多金属核壳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一种波长可调的荧光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一种高容量的多孔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多孔硅-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低成本纳米多孔硅粉的制备方法

    一种多孔硅粉的制备方法

    一种多晶硅片的表面制绒方法

    一种透明金属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311〉直拉硅片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一种导电有机物/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一种二维中空钯纳米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金纳米环的制备方法

    一种注入法合成氧化镍纳米晶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量子点中激子强耦合的光源

    具有敏化效果的硅酸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利用发光多孔硅颗粒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方法

    硅碳复合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铒掺杂CeO<sub>2</sub>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稀土掺杂TiO<sub>2</sub>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ZnO薄膜的电抽运随机激光器

    一种太阳能电池用N型硅片的表面钝化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一种太阳能级单晶硅中载流子浓度的测量方法

    一种高α相氮化硅的制备方法

    一种利用多孔硅制备高α相氮化硅的方法

    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

    纳米片状磷酸铁锂及其制备方法

    展开全部
    展开查看更多
    服务内容 科研能力 专家简介
    目前担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并担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等,兼任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主编,以及Journal of Silicon,Physica Solidi State等4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1985年浙江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1991年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1993年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晋升副教授,其间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访问工作。  1995年初赴德国FREIBERG工业大学工作,1997年5月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1998年初回国在材料(系)学院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计划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聘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973)首席科学家(2006年)等;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SEMI China Technical Committee和Member of SEMI China PV Committee等。曾担任2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6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顾问/程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浙江省 “十大时代先锋”  (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浙江省特级专家(201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全国劳动五一奖章(2016年),浙江省劳动模范(2016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Eles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21年)等荣誉。       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和纳米硅半导体材料。主持(曾负责)国家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科技部、教育部和浙江省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科技项目,在硅材料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生产实际中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        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三等奖及其它科技奖6项;以第二、三获奖人获得省部科学技术奖等5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870多篇,SCI论文他引20090多次,H因子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