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海洋微型生物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
研究领域:
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海洋微型生物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
合作单位 | 合作论文数量 |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6 |
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系 | 5 |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
东山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 5 |
福建海洋研究所 | 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 4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4 |
浙江海洋大学舟山海洋碳汇联合监测站 | 4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4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4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3 |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 | 3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3 |
东山县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 | 3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 2 |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 2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2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 2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2 |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 2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中心 | 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2 |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 2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 2 |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同济大学 | 1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中国地质大学 | 1 |
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 1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福建厦门3 | 1 |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地球古菌组学重点实验室 | 1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 1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 |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 1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1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1 |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1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 |
国家教育部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1 |
集美大学水产生物技术研究所 | 1 |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1 |
山西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1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 1 |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 1 |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 1 |
山西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1 |
福建师范大学 | 1 |
论文标题 | 基金名称 |
---|---|
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azotoforman)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分离纯化与特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古今结合论碳汇、见微知著识海洋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过程与机制研究 |
厦门沿海的砂壳纤毛虫(原生动物,纤毛门,砂壳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海洋蓝细菌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以原绿球藻为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 |
海洋生物碳泵的地质演化:微生物的碳汇作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 |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
海洋储碳机制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策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病毒对海洋细菌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病毒生态学 |
病毒对海洋细菌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溶源性噬菌体对海洋细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海洋异养细菌利用溶解有机碳的定量评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 国家十五863计划资助项目 |
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
海洋异养细菌硝酸盐同化研究进展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
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浙江近海海域浮游病毒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 |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5003号 |
浙江近海海域浮游病毒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 | 201505025号 |
深部生物圈病毒研究进展与展望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海洋原绿球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 科技部资助项目 |
海洋浮游植物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信号转导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LDAO对Rhodobacter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构象及其细菌叶绿素解离行为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厌氧铵氧化细菌的科学发现及启示——利用科学原理指引科学发现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典范例 | 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 |
氨氧化古菌——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海洋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过程与机制研究 |
原位PCR及其在海洋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核光合生物多样性及生命过程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 |
海洋微生物与噬菌体间的相互关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海洋浮游植物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信号转导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海洋固碳与储碳——并论微型生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从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到碳循环机制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珠穆朗玛峰北坡6000m以上主要生境细菌群落特征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
一株高含玫红品的红树林海洋紫色硫细菌分离鉴定及特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慕士塔格冰芯中近百年来细菌数量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 05007) |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 05007) |
紫细菌B800缺失LH2能量传递模型的构建及性质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
聚球藻病毒研究进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核光合生物多样性及生命过程与海洋环境的研究 |
中国海及邻近区域碳库与通量综合分析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导Rhodobacter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B800细菌叶绿素特异性解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病毒防疫的生态屏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
原绿球藻生态型和亚生态型分化与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遵从现行化学需氧量标准导致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过量温室气体排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 |
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中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洋碳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设立MCP科学工作组,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
1994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5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 日本科技厅STA 奖
1998年 第8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加拿大)青年学者奖
2002年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
2004年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科学技术奖”
2005年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2005年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
2007年 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9年 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2009年 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
2010年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年 全国创新争先奖
海洋生物碳泵的地质演化:微生物的碳汇作用
海洋储碳机制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策略
海洋储碳机制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策略
遵从现行化学需氧量标准导致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过量温室气体排放
海洋蓝细菌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以原绿球藻为例
海洋蓝细菌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以原绿球藻为例
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
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病毒防疫的生态屏障
原绿球藻生态型和亚生态型分化与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遵从现行化学需氧量标准导致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过量温室气体排放
海洋异养细菌利用溶解有机碳的定量评估
病毒防疫的生态屏障
原绿球藻生态型和亚生态型分化与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厦门沿海的砂壳纤毛虫(原生动物,纤毛门,砂壳目)
厦门沿海的砂壳纤毛虫(原生动物,纤毛门,砂壳目)
病毒对海洋细菌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病毒对海洋细菌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深部生物圈病毒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海及邻近区域碳库与通量综合分析
中国海及邻近区域碳库与通量综合分析
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浙江近海海域浮游病毒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
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浙江近海海域浮游病毒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海洋异养细菌硝酸盐同化研究进展
厌氧铵氧化细菌的科学发现及启示——利用科学原理指引科学发现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典范例
海洋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紫细菌B800缺失LH2能量传递模型的构建及性质
古今结合论碳汇、见微知著识海洋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
慕士塔格冰芯中近百年来细菌数量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慕士塔格冰芯中近百年来细菌数量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
海洋固碳与储碳——并论微型生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海洋微生物与噬菌体间的相互关系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从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到碳循环机制效应
一株高含玫红品的红树林海洋紫色硫细菌分离鉴定及特性
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azotoforman)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分离纯化与特性
LDAO对Rhodobacter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构象及其细菌叶绿素解离行为的影响
原位PCR及其在海洋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聚球藻病毒研究进展
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导Rhodobacter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B800细菌叶绿素特异性解离
海洋原绿球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氨氧化古菌——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
珠穆朗玛峰北坡6000m以上主要生境细菌群落特征
珠穆朗玛峰北坡6000m以上主要生境细菌群落特征
海洋浮游植物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信号转导
珠穆朗玛峰地区东绒布冰川冰雪微生物群落及其季节变化
珠穆朗玛峰地区东绒布冰川冰雪微生物群落及其季节变化
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在IONESS系统中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移动
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浅析
深海微生物生态分布的若干特点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定量方法研究
海洋浮游植物的细胞周期与细胞信号转导
长江口典型站位浮游细菌类群的组成特征研究
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海洋极端营养环境中微型生物的生命过程与适应机制
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
台湾海峡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研究
福建典型海水养殖区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发光细菌筛选平台
一种海洋微生物可利用的溶解有机碳的现场定量方法
一株海洋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在重金属吸附中的应用
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
一株海洋细菌及其产生的胞外多糖
一种N4短尾病毒及玫瑰杆菌DFL12基因芯片
一株产果胶酶的海洋细菌及其应用
海洋中含细菌叶绿素的微生物的定量方法
一种用于电催化活性微生物的筛选装置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条带直接测序的系统优化方法
提高DNA回收试剂盒回收效率的震荡洗脱方法
装载大容量PCR管的水浴冰盒
一种斜置荧光激发与检测光路装置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的流式细胞检测方法
岸基江蓠吊养竹筏
筏式吊养架的绳套往返便捷挂苗方法
底播式养殖网箱
亚热带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方法
亚热带海水网箱养鱼区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