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找人才> 正文

徐教授

副教授 B类 江苏无锡市
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申报# #应用技术研究# #产学研合作#
个人简介
联系客服
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研究方向:

绿色城市设计及理论、城市形态与能源绩效耦合机理、乡村形态演变机制、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 利用与现代营建等。

科研重点分布
近年科研重点
2019
建筑人行为 医疗建筑 建筑节能 建筑设计 运行管理
2020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适应性设计 特色田园乡村
科研产出增长曲线
历年科研产出
学科论文分布
建筑科学与工程:65 高等教育:3 农业经济:2 学前教育:1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 互联网技术:1 气象学:1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
总数: 67
展开 >
  • 产学研合作
  • 基金课题
  • 荣誉&成就
  • 科研成果
产学研合作
合作信息
合作单位 合作论文数量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南京瀚境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
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2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1
宜兴市建设局 1
江苏宜兴市建设局 1
宜兴市规划编制中心 1
南京城建项目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1
东京大学工学系 1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1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1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 1
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博士生导师 1
高级工程师 1
展开全部
基金课题
论文标题 基金名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适应性设计与实践探索——以连云港班庄镇前集村为例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干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
基于生态效应的江南地区传统庭院设计分析与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KA04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3BAJ10B13资助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建筑教育实践——以东南大学三年级绿色建筑设计教育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09KB09、2010KB17资助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视角下的村落形态形成探析——以厦门吕塘村为例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3BAJ10B13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KA04、2009KB09资助
场所重塑 有机融合——连云港猴嘴盐坨地块盐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场所重塑 有机融合——连云港猴嘴盐坨地块盐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体系研究资助项目编号UDC2016010100
场所重塑 有机融合——连云港猴嘴盐坨地块盐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KB09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978052全国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092120001
展开全部
荣誉&成就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 技术成果
  • 专利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三生”视角下传统村落分级分类监测体系的构建

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研究——以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样本为例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多元路径建构——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为例

新型建筑工业化在传统民居建筑活态化保护利用中的应用——以宜兴周铁社区(村)为例

以节能为导向的住区形态布局及自动寻优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工具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特性

信息时代建筑玻璃媒体化应用的类型与技术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适应性设计与实践探索——以连云港班庄镇前集村为例

无人驾驶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转型及城市设计应对策略研究

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小型公共绿地建成环境要素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区为例

信息时代建筑玻璃媒体化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呈现

从传统建造到工业化制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造工艺与技术路径

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宜兴市景观演变与预测

苏南地区典型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驱动因子及其影响量化分析

多元价值导向下的产业型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东三棚特色田园乡村为例

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策略——以加州大学伯克利美术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改扩建为例

建筑人行为节能研究综述及其在医疗建筑节能与设计应用性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传统建筑更新策略与技术途径

香港高密度公屋公共空间规划对内地公共租赁社区的启示

以跨文化视野解读西方语境下的中式风格设计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东亚图书馆为例

当代建筑创作中基于接受美学的线索设置

集装箱模式的山地建筑设计初探——以南京聚宝山体育民宿为例

基于遗传算法的形态与微气候环境性能自动优化方法

漂浮的盒子——龙泉定昌青瓷艺术馆创作

场所重塑有机融合——连云港猴嘴盐坨地块盐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场所重塑 有机融合——连云港猴嘴盐坨地块盐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村镇预制装配式活动房基于Revit的BIM信息集成及HTML5的户型订单处理系统

街巷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龙泉瓷脉脉,不语亦悠悠——龙泉爱民青瓷苑建筑创作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密集地区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

基于生态效应的江南地区传统庭院设计分析与评价

建筑设计竞赛回溯与思考

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基于生态效应的江南地区传统庭院设计分析与评价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视角下的村落形态形成探析——以厦门吕塘村为例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视角下的村落形态形成探析——以厦门吕塘村为例

传统韵,现代意——阳羡紫砂陶博物馆概念设计

设计的逻辑过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HIT教学楼的启示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干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干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城市填充的建筑设计——以宜兴市外国语学校扩建项目为例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建筑教育实践——以东南大学三年级绿色建筑设计教育为例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数值模拟分析技术与设计的互动在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可持续准则的欧洲紧凑发展的城市实践——来自《绿色城市主义》的启示

基于可持续准则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以宜兴团氿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则的绿色城市设计交通策略——来自《绿色城市主义》的启示

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应对策略

传统的回应——记大丰市博物馆设计创作

环境的塑造——溧阳嘉源办公楼建筑方案设计

学习的起点——记宜兴市实验幼儿园设计创作

开放空间应优先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准则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湿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中观尺度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创造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近郊风景区——以宜兴市团氿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冬冷夏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空间特色与保护研究

谈结合城市设计概念的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以连云港市新博物馆方案设计为例

自然的延伸——记宜兴科技名人馆设计创作

互通性与分类矩阵——《绿色摩天楼》和杨经文生态设计思想综述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宜兴团桑滨水地段改造

我国旧城住区更新的新视野——支撑体住宅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之解析

城市设计知行论坛

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

大尺度城市设计关键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新型低碳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聚类算法划分乡村景观生态单元的方法

一种中小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存储介质和装置

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柱模板系统

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柱模板系统及其装配方法

一种定位梁模板系统的体外预应力加载装置

一种定位梁模板系统的体外预应力加载装置

一种城乡湖泊蓄水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分析方法

一种城市色彩等级划分方法、存储介质和装置

一种城市街区建筑色彩和谐度评估方法与装置

基于数理方法构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评价体系的方法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及能耗综合优化的城市建筑群设计方法

一种基于人员分布的大空间办公建筑空调送风量确定方法

一种用于建筑综合环境监测及预测系统

展开全部
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