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业方向
研究领域:
计算机及终端设计与制造技术
研究方向:
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获甘肃省外事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5
研究领域:
计算机及终端设计与制造技术
研究方向:
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获甘肃省外事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5
合作单位 | 合作论文数量 |
---|---|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 9 |
南京气象学院 | 7 |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海洋系 | 5 |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 4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3 |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 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 3 |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 2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
江苏省南京市 | 2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2 |
江苏省气象台 | 2 |
国家气候中心 | 2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2 |
江苏省江阴市气象局 | 2 |
成都气象学院气象专业 | 1 |
广东气象局 | 1 |
南京气象学院 气象灾害与环境变化开放实验室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学院 | 1 |
湖泊科学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1 |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 | 1 |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灾害与环境变化开放实验室 |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1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1 |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 | 1 |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1 |
威海市气象局 | 1 |
江苏省气候应用所 | 1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1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1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1 |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1 |
广东省气象局 | 1 |
南京气象学院KLME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 1 |
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KLME | 1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地环系 | 1 |
江苏省无锡市气象局 | 1 |
论文标题 | 基金名称 |
---|---|
青藏和伊朗高原热力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初、边值条件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创新项目CXNIGLAS-A02-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02015博士后基金其同资助 |
暂无荣誉成就信息
东亚海陆表面温度季节性增温差异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青藏和伊朗高原热力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青藏和伊朗高原热力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东亚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关系
东亚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性特征及其与环流系统的配置
无锡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分析
121a梅雨序列及其时变特征分析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北半球中纬度海气系统的耦合关系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若干气候特征和影响机理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江淮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
极端温度事件区域性的分析方法及其结果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夏季东亚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特征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全球海温异常对中国降水异常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
p-σ九层C型跳点网格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模拟性能检验
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特征及与旱涝的关系
2005年12月威海连续性暴雪的气候背景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
江淮梅雨分区特征的比较研究
下垫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降水量的变化研究
50年来全球海温场与中国气温异常的联系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坡地坡向短波辐射参数化对不同天气过程的影响
干对流调整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
我国近四十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我国近40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极端降水模拟分析
次网格地形动力效应参数化及其对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
江淮流域的旱涝研究
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异常对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
江淮流域入梅与全球海温异常关系分析
中国逐月(三—九月)降水特征对比分析
我国年极端降水的持续性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与东亚地表热力异常强迫的联系Ⅰ:爆发强度
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特征
CommunityClimateModel3模拟夏季极端降水的初步分析
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
高由禧-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
我国降水变化的若干特征和可能机理研究
江淮梅雨期降水与尼诺区海温异常的多尺度联系
北非和青藏高原感热振荡特征及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
中国降水年内分配的时空演变特征之新法研究
亚非感热异常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热带与副热带地区高度异常对长江流域和华北旱涝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郭晓岚教授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先生逝世
用湿位涡定义的印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与环流关系分析及模拟
地表温度异常对南海季风爆发日期的影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模拟SST误差成因的分析
海陆热力差异与南海夏季风的联系研究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夏季东亚环流和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
1961-2003年期间年、季和各类降水的趋势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参数的确定
大气湿位涡影响夏季江淮降水异常的机理分析
江淮梅雨区分区梅雨特征的比较研究
2005年12月威海连续暴雪的气候背景分析
著名学者郭晓岚及其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先生逝世
CCM3模拟极端降水的初步分析
平流层3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气候特征
热带地区100hPa东风气流的气候效应(Ⅰ):与华南气候的关系
热带地区100hPa东风气流的气候效应(Ⅱ):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入梅的数值模拟
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
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
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6~7月降水量的分析及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热力异常对我国气候变率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及梅雨参数的确定
西北太平洋台风影响西南地区暴雨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及东亚夏季风的模拟
大尺度凝结水在下落过程中的蒸发对模拟气候特征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亚洲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湿位涡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
青藏、伊朗高原春夏季高层热力异常与我国夏季气温的关系
地表感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邻近海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青藏、伊朗高原地区300hPa温度场异常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116a长江中下游梅雨的气候特征
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集中程度和洪涝关系研究
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加热场之间的关系
我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特征分析
区域气候与海浪耦合模式研制及海浪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
江淮流域的旱涝研究
热带地区100hPa东风气流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亚洲热带夏季风的首发地区和机理研究
江淮梅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
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分析和机理研究